彩61|-IOS/安卓通用版/手机app下载v8.8.6
彩612023-01-31 16:05

强化就业优先,要理顺四个机制******

  作者:梅伟惠(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,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)、邵頔(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)

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:“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健全就业促进机制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。”当前,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新增的就业主力。确保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,既是受教育者顺利实现从校园到职场过渡的关键事件,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,增进民生福祉,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。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,有必要理顺以下四个机制。

  构建适应需要的能力发展机制

  2022年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,“随着人工智能、自动化和结构转型重塑全球就业格局,创造以人为本的体面工作将成为更加艰巨的挑战。”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,重复性的、机械性的工作将有很大可能性被人工智能取代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《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移》报告通过分析自动化浪潮下不同国家11个行业大类的岗位需求变化,指出至2030年全球将有3.75亿人口面临重新就业的挑战,需要学习技能,其中中国占1.02亿左右。

  新一轮产业革命对大学生的数字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、系统思维能力、问题解决问题、团队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将就业创业力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才能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转化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面向2030和2050的高等教育绘制的六大变革方向,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,不是仅仅给高校毕业生传授一次就业或二次就业所必需的技能,而是需要高等教育作出系统性变革:一是提供平等和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入学途径;二是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;三是推动跨学科、学科内的开放与交流;四是为青年和成年人提供终身学习的途径;五是构建多样化和方式灵活的综合学习体系;六是以技术赋能高校的教学与研究。

  搭建共同参与的机会供给机制

 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,政府、高校、用人单位等各利益相关方应通过共同努力,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和政府将高校毕业生群体列为就业关注的重中之重,相继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、自主创业、参军入伍、学术深造等政策,以人为本,分类引导,不断拓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。同时,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,优化产业布局,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,释放新的就业潜能。

  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。一是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育教学培养方案,让高校培养与社会需要接轨,以就业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缩小供需矛盾;二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抓住数字经济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契机,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;三是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,通过实习、见习、实践和大规模、高质量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,帮助高校毕业生为就业做好准备;四是主动联系企业开拓优质用人单位市场,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渠道,提高岗位供需的匹配度和有效度。

  健全保障帮困资源补偿机制

  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.06%左右,其中不少人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提出了要求,我们要着力完善资源补偿机制,帮助困难毕业生群体顺利就业,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公平。

  针对困难毕业生群体,一是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,包括经济资助体系和帮困助学体系,完善就业困难帮扶长效机制和预警机制等,实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全生命周期关照;二是采取精准指导和精准帮扶工作,实施“一生一档”和“一生一策”,针对就业困难个体开展有效帮扶结对、岗位定点推送等服务工作;三是充分发挥朋辈互助和榜样激励的作用,提高帮扶有效性,提升就业群体的自我认同感;四是通过提升就业能力、加强招聘服务、提供财政补贴、完善社会保障,重点帮扶脱贫家庭、低保家庭、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、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困难群体顺利实现就业。

  完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调整机制

  从全球趋势看,就业压力的增大催生了一大批“既不就业也不接受正规教育或培训”的“尼特族”(NEET, Not in Employment, Education & Training)青年。在经合组织国家中,平均大约有16.1%的18~24岁青少年为尼特族,而在智利、哥伦比亚、哥斯达黎加、意大利和土耳其,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25%。尼特族青年不仅错过了当下的学习和就业的机会,而且可能对其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,如较低的就业率和较低的收入、较差的精神状态和较大的社会排斥等。

  “慢就业”风潮近年来也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中兴起。社会和高校应该正视这一现象,一是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,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,充分发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;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,营造积极的就业心态,切实帮助学生缓解现实焦虑,切勿好高骛远,同时也避免就业“内卷”,提高抗挫折能力;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,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,做好职业生涯规划,精准开展就业指导;四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作用,家校协同联动,杜绝“懒就业”“怕就业”等现象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1月10日 15版)

彩61

达沃斯论坛如常冬季开幕 冀望“在分裂的世界加强合作”******

  中新社达沃斯1月17日电 (记者 德永健)因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三年后,世界经济论坛年会(达沃斯论坛)17日如常在冬季开幕,在世界政治经济图景发生巨大变化之际,冀望“在分裂的世界加强合作”。

  当地时间17日上午,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宣布论坛开幕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,达沃斯论坛2021年在线上举行,2022年于5月举行,今年终于重回“正轨”,如常在达沃斯1月的隆冬时节举行。

  面对当前地缘政治、能源、气候变化、粮食安全等多重危机,本届论坛以“在分裂的世界加强合作”为主题。据论坛公布的数据,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、德国总理朔尔茨、韩国总统尹锡悦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政要,论坛共吸引来自700家企业的1500余名总裁和高管参会,数量创历史新高。

 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,论坛将聚焦能源、气候变化、投资、贸易和基础设施、前沿技术乃至地缘政治合作等一系列议题。施瓦布在论坛开幕前夕表示,受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,全球和国家间的分裂加剧;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互信消退问题,需要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,还要认识到“不可让任何人掉队”。

  虽然如常在冬季开幕,参会企业数量创下新高,但日益严峻的民生问题令论坛气氛难言乐观。1月11日,世界经济论坛发布《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》,表示以风险的严重性排序,生活成本上升已成全球最严重的短期风险,其次为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,地缘经济冲突位列第三。

  在长期风险中,前三位均关乎气候,分别为减缓气候变化失败、适应气候变化失败、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。本届达沃斯论坛开幕前后,适逢欧洲多地出现历史性暖冬,为此环保团体对达沃斯论坛的批评调门有所升高,尤其诟病参会人员“乘坐私人飞机来讨论气候变化”难以服众。(完)

中国网客户端

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

彩61地图